指數化投資的實踐:蔡醫師2021年績效回顧
作者:蔡明劼醫師
指數化投資的實踐與調整
蔡醫師從2019年底初次接觸「指數化投資」起(關於我怎麼認識指數化投資的,可以觀看舊文章 指數投資領航員課後心得),到2020年才毅然轉型為百分之百的「指數投資人」。具體的意思是:我手上已經沒有任何單一公司的「個股」,只有分散投資標的、被動跟隨指數的「ETF」。但光是買進ETF不代表你在進行指數化投資,我們不會隨波逐流、老是用ETF在短線操作賺價差;也必須無懼於市場波動的買進並持有、大盤崩於前而色不沮。我們始終遵循「買進並持有」的紀律,才是一個真正的指數化投資人。
舉例來說,如果投資人在2020年疫情造成全球大崩盤的時候緊握手上的0050股票不放,甚至勇敢地持續投入定期定額,那麼年底就會獲得豐厚的報酬率(對,我就是那個投資人),而且根本沒有花什麼時間在投資上面,設定好台股定期定額就可以了。這個方式沿用到2021年也有效嗎?答案是:依然有效(註:想看蔡醫師2021年初的資產配置可以點閱 這篇)。以2021年的台股加權指數來看,大盤共上漲27.1%;以代號0050元大台灣卓越50ETF來看則上漲21.7%。(註:0050輸給大盤,主要是因為這年台灣的中型股表現強勁更勝大型股)
但這個數字不代表我今年的投資報酬率,因為我並不是在年初就all in 單筆投入,而是分散在一年之中定期定額投入,所以我自己計算了一下,我今年在台股的總報酬率大約是17.7%,美股則是5.2%。其他依照同樣方式投入的指數化投資人,應該獲得的總報酬率都差不多,供各位參考。(註:0050輸給大盤,主要是因為這年台灣的中型股表現強勁更勝大型股)
今年蔡醫師做了兩項調整
今年有兩個地方我做了調整,造成上面的總報酬率數據可能有少量誤差(但我懶得算那麼細),第一個調整:我正在減少台股的投資部位,把資金轉向美股ETF。各位請看蔡醫師去年跟今年的資產配置圖表,兩者相比,台股的部位從77%大幅降到47%,減少的比例就是跑到美股去了。為什麼要這樣做呢?不是因為「看好美股後勢」而追逐美股,而是為了指數化投資的精髓之一:「分散風險」。
第二個調整:改買VT,不再買進VTI+VXUS。為什麼呢?並不是因為「看好VT後勢」,而是「因為懶」(被打)。蔡醫師本來想說用VTI+VXUS的組合可以更大範圍的分散風險,但因為我買美股必須手動下單,每次下單兩支股票就扣兩筆手續費,那不如只買一支吧,既省時又省手續費。於是我就這麼幹了,雖然VT包含的投資標的相對較少,但是也有約9300多檔、來自於47個國家的股票,說實在的已經夠分散了。BND的部分則維持買進,加上富邦美債的部分,債券佔總資產的比例為26%(我自己的目標是抓20%-30%之間,沒有很嚴格)。
指數化投資人的心境轉折
蔡醫師今天寫這篇年度回顧,並不是要告訴大家我的投資報酬率多厲害,因為這種東西沒有最高、只有更高,隨便都可以有個人來秀對帳單把我比下去。但我可以告訴大家,只要依照這套固定的方法,每個指數投資人都可以獲得與我相同的報酬率。你不會是最高的那個,但也不會是最慘的那個,因為我們的成績都差不多,都叫做「市場平均報酬」。
成為指數投資人,我覺得自己在心境上有很大的轉變。比如以前時常拿手機看盤,現在只有在收盤後拿出來看一下(有時候忘記看也不會怎樣)。以前會看一下股市分析怎麼講,現在覺得那都是事後諸葛,不用浪費時間看。也因為如此,我可以更專注在我的本業上:一項是既定的門診工作,另一項是我經營超過三年的線上瘦身課程。
有這兩項本業在,其實我已經生活無虞了,我並不認為投資可以超過我的本業所得,就算有可能超越,那也是用高風險換來的,我並不想嘗試。畢竟很多人整天只想靠投資一夕致富,成為世界之王;事實上剛好相反,往往都會變成韭韭冒險野郎。投資對我來說就是把錢放在一個可以穩定獲利的地方,為了將來的退休做準備;而經過這幾年的學習,我已經確定我放錢的最佳地點:就是指數化投資。
《好站推薦》
蔡醫師的指數化投資觀念學自以下兩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