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/10/09

《燃》閱讀心得4:熱量平衡,流行飲食,開嘲諷的人類學家


作者:蔡明劼醫師




從前面幾篇文章我們知道,既然人體的運作不似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,所以可以做出一個結論:「熱量根本不重要!能量平衡(熱量的輸入和輸出)對體重根本沒有影響」。對嗎?

你一定聽過上面這樣的論述,尤其是各種特殊飲食法的佈道者及其信徒,都會把「熱量無效論」奉為圭臬。

而我們的作者龐策博士(Herman Pontzer)認為:「熱量不會使人發胖」這論點的合理程度,就和「金錢不會使人富有」一樣,是個奇幻思維。

不計算熱量而減重是完全可能的,就像不關注財務狀況而花光銀行帳戶也是可能的一樣。但是,如果吃得沒有比你燃燒得更少,就不可能減重。』

是的,身為一名文章刊登在 Nature、Science 等世界頂尖期刊的科學家,作者本身就是個熱量赤字的擁護者,歪理邪說對他而言就像是笑話。

『事實上,你身體的每一克組織,都是由你所吃的食物所構成。你身上每一卡路里的脂肪,都是你吃了而沒有燃燒掉的熱量。』

我框起來的部分都是這本書中的原話。好了,既然熱量赤字是減重的原理,那為什麼老是有人主張熱量赤字無效呢?

作者說:『能量平衡是物理學上不可避免的現實。但問題在於,我們並不善於記錄我們所攝取的食物。而且我們演化之後的新陳代謝技巧,使得我們幾乎無法追蹤我們所消耗的能量。』

『難怪許多原本理性的人在談到熱量時,都會傾向這樣的奇幻思維。』所以才會出現熱量赤字無效的說法,也讓很多迷思謬論大行其道、減肥商人有利可圖。

蔡醫師用白話解釋一下:總之,能量平衡的原理是不會出錯的,會出錯的只有我們估算熱量的方式,比如我們吃進多少食物的熱量、做運動會消耗多少熱量,估算數據往往跟實際情況有很大的誤差。所以有人說自己達到熱量赤字卻沒有變瘦?錯了,事情的真相是:他們根本沒有達到熱量赤字。如此而已。



三個紮實證據告訴我們祖先怎麼吃


講到特殊飲食法,那對於歐美國家盛行的「原始人飲食法」,身為考古專家的作者怎麼看?

他說:在這個社會上,知識最少的人,常常都認為自己才是專家,這叫做「鄧寧-克魯格效應」。達爾文也曾說過:「無知比知識更容易產生自信」。(作者講話也很機...智)

那些自以為很懂的人,敲鑼打鼓地提出一套自己的理論:原始人應該要吃肉!因為我們的祖先都吃野牛、不吃野莓。他們推崇高脂肪、低碳水的飲食,讓身體進入生酮狀態。

反之,也有一群人主張人類進化的結果就是為了吃純素,吃肉會讓我們草食性的身體腐敗(天啊,兩種教派的說法相反,到底哪一邊才正確?乾脆打一架好了)!幸好作者本身是一個人類學家,可以憑科學證據告訴我們答案,而不是憑自己的想像力胡扯。請看以下三大證據:

證據1、考古和化石紀錄


從七百萬年前的牙齒化石可以看出,人類演化的早期,飲食是以植物為基礎。到了大約兩百五十萬年前,開始出現狩獵的證據(動物骨頭上有石器切割的痕跡),表示肉類逐漸成為飲食的一部分。

但是人類並沒有放棄吃植物,因為在尼安德塔人的牙菌斑上上,仍然可以找到榖粒以及澱粉的成分。距今一萬四千年前,在約旦的考古挖掘中發現了一個古老的烤爐和焦黑的麵包,這是最早發現麵包的遺址。

證據2、現存狩獵採集者的民族誌


非洲哈扎族、亞馬遜的齊曼內人、祕魯的舒阿爾人,每天攝取的總熱量中有65%是碳水化合物,比典型的美國人還要多。除了地下挖出來的塊莖之外,蜂蜜也是一個主要來源,蜂蜜是幾乎100%的碳水化合物,而且還是他們最喜歡的食物之一。

這完全是主張生酮飲食的反證。如果碳水化合物對身體有害,那麼這些高碳水、尤其愛吃蜂蜜的土著應該都胖到不行、還會有糖尿病跟心臟病的問題。事實上剛好相反,這些人心臟特別健康,也幾乎沒有任何新陳代謝疾病。

證據3、人類基因組的功能分析


人類遺傳學的最新進展,使得我們得以在人類基因組中尋找天擇的證據。比如放牧為主的馬賽人,就有較強的乳糖酶基因,讓他們在成年後仍然有保持活性的乳糖酶,吃乳製品的時候就不容易脹氣跟拉肚子。人類的唾液澱粉酶也比其他猿猴類更豐富,這反映了澱粉類食物在人類演化中的重要性。

北極圈的民族已經適應了大量吃肉(海豹、鯨魚等),這常常被拿來當作生酮飲食的絕佳例子。但事實上這些族群體內的FADS基因出現變化,他們的體質反而阻止了酮體的產生。(意即:即是他們只吃高油脂肉類且不吃碳水,也不容易有酮體產生)

綜合以上三大證據所述:人類是一個適應力極強的物種,我們已經演化成為秉持機會主義的雜食動物。人類會吃任何自己可以取得的食物,有什麼就吃什麼,包括各種植物和動物。坊間各種強調單一、自然的飲食的人類飲食法,實際上一點都不自然。

至於那個原始人飲食法(Paleo Diet):碳水20%、蛋白質30%、脂肪50%,可以說完全沒有根據,純粹是瞎掰。事實上,也許他們只獲取片面資訊,比如北極圈原住民的飲食方式,就自己把這個想法腦補延伸到全世界。



糖和脂肪,誰才是肥胖的元兇?


作者認為,歸咎任何一個營養素是造成肥胖的唯一原因,這是沒有意義的。從上面幾段的文字可以看出,作者也不支持胰島素假說,因為如同現今大多數的醫學研究的結果:低脂肪跟低碳水飲食法對於減重的效果幾乎是沒有差別的,沒有哪一者特別好或特別差。

所以,肥胖和代謝性疾病在發展中國家日漸流行,是因為經濟發展、獲得熱量變得容易、以及總熱量攝取過多,這些都是體重增加的原因,而不是任何一種巨量營養素單獨導致的結果。

反之,只要吃得比你消耗的更少(熱量赤字)就可以減重。單一飲食是常見的作法,比如著名的馬鈴薯減肥法,因為只吃同一種食物,人們很快就會厭倦,最後就會吃得更少。只要你堅持下去,所有的飲食法都可以有效。

不過,雖然對於各種營養素來說卡路里是平等的,只要不吃過多就不至於變胖,但人類的大腦中有一套獎賞系統,對於脂肪和糖都有強烈的反應。美味的食物,通常是由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和鹽的某種組合,會使多巴胺和其他分子湧入我們的大腦,像交響樂一樣啟動我們的獎賞系統。

醫學上將這些美味的食物描述為「高度適口性」(highly palatable),換句話說就是,我們很喜歡吃它們。而且現在飲食的複雜及多樣性,足以破壞我們大腦感受飽足感的能力。比如正餐已經讓你吃很飽了,甜點你卻還能吃下去。並且笑著說自己有兩個胃。

此外,加工食品本身就是被設計來過量食用的(這樣才能賣更多出去)。在過去的實驗中讓受試者吃兩週原型食物、然後吃兩週加工食品,結果顯示吃加工食品的時候,每天會多攝取500大卡的熱量。我們的大腦對加工食品缺乏抗拒能力,因為我們的演化跟不上高度工業化的節奏。

那麼,誰才能扭轉肥胖的命運呢?一個顯而易見、能夠保持健康體重的策略,就是用那些可以填飽肚子和營養豐富,同時又不包含大量熱量的食物,來建立我們的飲食。新鮮蔬果、魚、牛排、馬鈴薯是最飽足的,白麵包、麥片、調味乳是飽足感稍差的食物,而餅乾、蛋糕、牛角麵包等,是最沒有飽足感的。對了,就是蔡醫師每天說的「多吃原型食物,少吃加工食品」。


小結


看到人類學家開嘲諷實在是太有趣了,我一不小心又寫了一大篇。蔡醫師照慣例幫大家濃縮成三個重點:

1、能量平衡是影響體重增減的基本原理,而不是特別哪一種營養素、或者特殊飲食法。
2、根據考古學及其他科學證據,自古以來絕大多數的人類都是雜食性動物,有什麼就吃什麼,包括各種植物和動物。
3、人體代謝的演化跟不上工業化,過度攝取加工食品成為了現代人肥胖的主因。反之,「多吃原型食物、少吃加工食品」就是保持健康體重的最佳策略。

如果看到這邊,你覺得文章內容好像都很熟悉,沒有什麼戲劇性的亮點?那麼恭喜你,也許你平常都有追蹤蔡醫師的文章,聽我解說過熱量赤字以及健康飲食的道理。

如果你時常聽到「熱量無效論」、或者一直被困在特殊飲食法的迷思裡,不妨想想看為何蔡醫師與本書作者的論述會如此一致,而特殊飲食法的支持者,似乎卻講著相反的一套邏輯。所以誰是歪理邪說?誰的論點比較有科學根據?現在答案應該很清楚了。




參考資料:《燃:最新研究,揭開身體究竟如何燃燒卡路里、減肥、保持健康!》